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16节(1 / 2)





  忽地“叮”地一声,一人拔腿就往城外跑去,随即被禁军按倒在地上,捆了个结实。众百姓抻长脖子去看,惊呼连连,那铁牌上吸附着一把三寸长的匕首。

  “磁石!吸铁石——”

  当下司南早已普及,但这么大的磁铁,百姓却还是头一次见到,见状纷纷呼喝议论起来。

  城里有些人听见外头的呼声,面色大变,却因身在这长绳围成的弯道之中,出也不是,跑也不能。那箩筐里转眼又被丢入许多刀剑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注:

  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中著有“方家以磁石磨针锋……”吸铁石的名称北宋就已经有了,还用来入药。

  第292章

  第二百九十二章

  十多万百姓自汴京城东南西北十四个城门分批撤出, 从五更天直至午后才全数撤出。剩余数万不愿离家的也都在自家院子中设香案祝祷, 盼着躲避地动。京城禁军不断巡逻于各条大道上。商铺悉数关闭, 摊贩全无影踪, 乍一看, 汴京城已成了一座空城。

  皇城都堂的偏厅之中, 长案后张子厚端坐如钟, 手边案卷堆积如山。大理寺每隔半个时辰就有人入内禀报最新消息。寺庙道观、勾栏瓦舍、市井聚集、宗室勋贵、国子监之地等等, 均有专人已盯了三天三夜。

  身穿女史窄袖圆领襕衫男式官服的九娘, 正凝神逐条过滤回禀上来的消息,有可疑之处便以朱笔圈出,再和一旁的张子厚温声商议。

  张子厚鼻尖微微渗汗, 抬手给九娘的茶盏中续了茶, 柔声道:“喝口茶,且歇息片刻再看不迟。应天府尚无消息送来,不急。”

  九娘接过茶盏喝了两口,待要搁下,张子厚的手已等着。九娘一怔, 轻轻将茶盏放回他手中,抬起头道了一声谢, 撞入张子厚一双深邃似海的眸中。

  君意似山海, 隔山亦隔海。念及前世的自己过于自诩自负又自傲, 凭苏瞻一些转述和几句政见便对他心存成见,九娘轻叹了一声,也给张子厚的茶盏中续上茶:“无消息才更令人担心。不知道高丽的船如今到了哪里。两浙的水师能否拦截住他们。还有阮玉郎, 这般挨家挨户地搜查,竟无一丝踪迹,他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阮小五的尸体偷走——”

  张子厚想起诸多衙役看守着的阮小五尸体一夜之间不翼而飞,心中也一紧,下意识转头看了看都堂外的重兵,才定了定神。他是绝不会离开九娘半步的。

  “急报——”外头有人嘶声高喊。

  九娘和张子厚对视一眼,同时深深吸了口气。

  “两浙水师出海后连遇三天大风,现暂退于明州关澳。高丽水师三万贼寇已登陆海州,海州昨日失守。楚州守将范有年率部叛国投敌,淮南东路告急!”几日前赶往海州的大理寺胥吏浑身血污,声音嘶哑。

  海州至南京应天府,七百里路,轻骑一日一夜便可杀到。而京畿路调往应天府的一万禁军,日行四十里,今日还在半路上。

  张子厚沉声问起高丽来犯人数、对战和失守过程,命人去二府请留守京城的谢相来都堂商议。九娘迅速翻出舆图和沿途州县的一应资料,心头越发沉重。历来淮南路守军偏少,禁军都集中于京畿路和汴京,这一路能拦住叛军和外敌的,恐怕极少。两浙路又是蔡佑昔日势力根深蒂固之地,会否有将领投敌也是未知之数。

  都堂内候命的枢密院官员紧张万分。大赵立朝以来,即便三年前内有房十三两浙之乱,外有西夏契丹虎视眈眈,也比不上眼下近在眼前的兵祸连连。诸宰执除谢相外又都坐镇于城外各处。他们看着堂上的张子厚和九娘,依然如泰山般巍然不动,方定了定神。

  谢相匆匆赶到都堂,三人商议了片刻,九娘取出前日就拟好的诏书,请谢相安排都进奏院官员明日一早就颁布天下。谢相见宫中早有准备,心里踏实了许多,双手接过黄纸,展开细读。大意是鞑虏女真背信弃义,高丽贼子不宣而战,敕令天下诸路禁军奔赴京师勤王,驱逐鞑虏歼灭外敌。又言大赵福泽深厚,官家太后圣明仁慈,万民所幸,天狗未至,地动无影。可见风云自冥感,嘉会翼飞天,只待伐贼天威震,恢疆帝业多。

  “大定功成后,薰风入舜琴——”谢相默默读完诏书,似有些明白,多日来京中的种种安排是为了手中这一纸诏书,更是为了护卫京师之战,不由得心潮澎湃斗志昂扬起来:“陛下圣明,大赵有德。谢某便在汴京守着,哪路贼人赶来,必一绝死战。他日粲然书国史冠古耀丰功之时,岂不快哉!”

  一道道指令盖着二府大印,发完城外祈福之所。张子厚和谢相核对完各路文书,松了一口气,他看着九娘专注的侧脸,忍不住露出一丝微笑:“朝廷上下至诚必定感动天地。明日百姓们眼见依靠朝廷能避开天狗食月,更消弭了地动大祸,民心大定,众志成城,方能一心抵抗外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