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42节(1 / 2)





  赵棣叛军败退的当夜,垂拱殿上灯火通明。向太后撤帘移坐于官家赵梣的右边,手中拿着谢相的请罪折子,叹道:“谢卿何须如此?眼下局势尚难,朝中再动荡不安,只怕群臣不安。”

  一旁左下首赵栩却有些出神,只看了向太后手中的折子一眼。陈太初应该已经出了南薰门,阿妧送完他,应该会直接回翰林巷去了。

  谢相高举玉笏,毅然道:“陛下,娘娘,臣有愧,臣不安。弃外城军民性命不顾,退守内城,实乃懦弱无能之举,内不能解救陛下和娘娘,外不能抵御洛阳叛党,臣有何面目居高位?臣请辞相位,求陛下和娘娘成全微臣最后的脸面。臣,决不能厚颜为相!”

  邓宛上前高声道:“臣邓宛,有弹劾!”

  谢相叹了口气,转头苦笑道:“邓中丞这是连遮羞布也不给谢某么?”

  邓宛朗声道:“陛下,娘娘,诸位臣工。赵棣叛党方退,汴京百姓已怒。现有三千国子监监生、近千外城士绅齐聚宣德门前,号哭不止,求陛下严惩误国误民之大臣。臣以为,放弃外城,罢免孟在兵权,大谬也。罔顾数万军民性命,不战而退,令数月来陛下坚守汴京之策付之东流,士气大伤。自古立功有赏,有过当罚。臣弹劾苏瞻、朱纶等人,在其位不谋其政,任其职不尽其责,视人命如草芥,弃国策于不顾,何以为相?”

  赵昪静静立在原地,停了邓宛的话,头也不抬,也不看苏瞻,高举玉笏沉声道:“臣赵昪愿请辞归田,臣愧对陛下、娘娘和燕王殿下所托。”

  朱相冷笑了两声,上前两步傲然道:“不说不做,便不会错。臣朱纶问心无愧。马后炮事后诸葛亮,谁不会?若陛下和娘娘觉得臣等错了,那这垂拱殿里,今夜该有一百多臣子获罪。”他看向吏部尚书:“倒也无妨,挂在你吏部候补的不下千人,是不是?”

  朝中群臣遂小声议论起来,论罪,这殿中的人,只怕没几个能逃脱的。邓宛这般咄咄逼人,借着民愤要掀翻二府众相公,实在有点落井下石。

  苏瞻出列,举起玉笏,神色如常:“陛下,娘娘,燕王殿下,敢问是外城重要,还是内城和皇城更重要?血战街巷便是惜民么,便不会有人死伤?外城两门被破,火-药裤被炸,四处乱党作祟。那么内城的城门会否被炸开?甚至皇城的城门会否突然失守?连陛下和娘娘都遭身边尚宫、供奉官所制。若有贪生怕死之心,我等臣工,只需开城迎接赵棣便可,何须紧闭内城城门?”

  堂上百官纷纷点头赞成苏瞻之言,斥责邓宛居心不良。

  苏瞻待议论稍平息后,摘下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呈上:“为相不为相,做官不做官,臣苏瞻并无留恋,但诸臣工所虑,从无万全之策,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。若需因此获罪,为使朝廷各部各司能如常运转,臣请陛下和娘娘将决策之罪归于臣苏瞻一人身上。臣乃平章军国重事,众宰执之首,臣当领罪。”

  百官们有的立刻大哭起来,有的也摘下官帽,归于阶前,愿与诸相公共进退。

  向太后娥眉微蹙,见赵梣露出了不安的神色,不由得看向赵栩。

  第三百一十七章

  赵栩亲自走了下来, 接过苏瞻手中的乌纱帽,拿在手中端详起来。他唇角带笑, 面容柔和,一双桃花眼却淬了毒一般, 自乌纱帽上转向两侧的官员们。

  殿上官员们立时安静了下来,不少人垂首缩肩, 成了赵梣口中的鹌鹑。毕竟这位风华绝代的燕王殿下翻脸快过翻书, 杀死亲兄长鲁王赵檀时眼睛也不眨一下。死在他手上, 也就只能白死。

  “和重真是世间少有的君子。”赵栩长叹了一声, 面露可惜之意,举了举手中的乌纱帽:“这款官帽,透气清爽,比双脚幞头好看许多,听闻还是由和重所创, 风靡官场。”

  苏瞻不禁一怔, 赵栩这弦歌的雅意,他听不出。

  赵栩笑了笑, 亲手将乌纱帽替苏瞻戴好:“和重三次拜相, 心胸宽广,世人多有不及。这弃城弃民之罪, 你愿一力承担,为百官替罪, 本王实在钦佩, 也十分不舍。”

  苏瞻胸口一酸, 他因赵栩才再次拜相,诸多利国利民之策,只待战事平息后方能一展宏图,他微微躬身道:“和重有负殿下所托,实在无颜以见殿下。”

  赵栩将他扶了起来,朗声道:“大赵百官,若人人都能似苏相这般敢说敢做敢承担,何愁官场不清明?何愁大赵不兴?今日和重虽因弃外城之决策替百官顶罪而罢相,却令天下人见识到朝廷绝不退让的决心。”

  殿上众人都一呆,燕王不是在挽留苏相么?罢相?他方才是说了罢相两个字么?不少人面面相觑,再看向上首的苏瞻。

  “唯有君子心,显豁知幽抱。”赵栩叹道:“还请和重仍在资政殿担任大资,每日入宫来给授课。诸多大事,陛下和娘娘依然有赖和重出谋划策。今日和重你替百官顶罪,百官亦愿与你共进退,身为人臣,这等荣耀亦极其难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