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大国小鲜(科举)第203节(1 / 2)





  天元帝沉吟良久,“拟旨,太医署即刻调拨两名太医前往云南,苗瑞……”

  在处置苗瑞的问题上,天元帝显然顾虑良多,起身踱了几步才道:“命其收拾残局,不许再生事端,明年三月之前,进京述职。”

  二师伯要进京了!

  一直到后面与人换班,秦放鹤脑海中还是一片喧嚣,各种念头轮换上演。

  若在平时,金晖必要上来撩骚,今日先听了苗瑞抗旨、隋青竹负伤,眼见秦放鹤脸色黑得跟天元帝不相上下,难得保持安静。

  回家的路上,秦放鹤一直在琢磨天元帝的意思,琢磨苗瑞的意思。

  他觉得,这道折子有猫腻,二师伯在试图传递某种信息。

  两人虽素未谋面,但也曾书信往来,师父汪扶风也数次说起苗瑞为人,便是一个胆大心细、当断则断,而之前的一系列应对,也足以说明此言不虚。

  那么为什么,分明胜利在望,苗瑞突然要杀一个四品知府?

  单纯对方拒不配合,为了杀一儆百?

  似乎说不过去。

  十一月的天已经很冷了,秦放鹤的品级又不足以在车轿内安置火炉,冷气从每一条缝隙侵入,激得他头脑越加清明。

  既然正面推不动,不如就换个角度,倒着推衍。

  若苗瑞不杀,又会如何?

  秦放鹤换了个姿势,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点,闭上眼睛放松身体,随着轿子的颠簸,一并起伏……

  不杀……

  隋青竹受伤固然遗憾,但此事与苗瑞不相干,他已经最大限度努力保障了对方的安全,若无于岑那一手的安排,此刻隋青竹就不是伤了肺脏,而是一滩肉泥。

  而天元帝本人显然也未因此事迁怒于苗瑞。

  那么,这一方面他没有过失。

  剩下的……

  秦放鹤蓦地睁开眼睛,低低道:“封无可封、赏无可赏……”

  出了这样的事,苗瑞若不请罪,就要请功,不然朝中其他大臣也看不过去。

  可一旦上了折子,朝廷就必须给出回应。

  他已是两省总督,师父又是次辅,又该如何封赏?便是将陛下置于两难之地。

  待到那时,就算苗瑞一味自谦,拒受封赏也不中用,即便天元帝顺水推舟应了,在外人看来就是朝廷欠他的,天元帝欠他的。

  可谁敢让皇帝欠呢?

  所以唯一的办法,也最有说服力、最顺理成章的办法,就是大事办完办好了,收尾稍稍搞砸一点。

  我尽心尽力办差了,但似乎办得又不是那么好……

  如此一来,虽不至于功过相抵,但赏赐的余地就大得多了。

  朝廷面上有光,天元帝心满意足,而苗瑞也可继续得到重用。

  那么陛下接收到这一讯号了吗?秦放鹤觉得接收到了。

  因为后期天元帝特意叮嘱苗瑞“不许再生事端”,也未提及他抗旨不尊之事,甚至还许他进京述职,摆明了就是留出转圜余地,参考之前的猜忌和制衡,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。

 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:

  天元帝看出了苗瑞的担忧,对他的识时务比较赞赏,默许了他的行动。但抗旨逾越是不争的事实,若一点儿不管也不像话,所以警告:朕明白你的心意,适可而止,不许再杀。

  但这些都不能放在明面上说,若让苗瑞继续留任地方,保不齐就要遭到反扑和朝中御史们的弹劾。

  因此天元帝命他进京,虽说免不了当面敲打、斥责,但也从侧面表明了对苗瑞的看重,也是保他的意思。

  而即便一切顺利,苗瑞进京也要明年春末夏初了,待到那时,最大的风口浪尖也已过去,卢芳枝一党下属爪牙想必也收拾得差不多,届时再将苗瑞外放,也算敲打、冷遇过了,一切名正言顺。

  想明白这一关节,秦放鹤用力吐了口气,看着唇间水汽如白龙消散在清晨冰冷的空气中。

  “去汪府。”

  到时汪扶风刚起床,听说秦放鹤过来,他直接把儿子汪淙也挖起来了。

  老子起床了,当儿子的也别想睡回笼觉!

  姜夫人见了,便叫厨房多备一份早点,“那孩子忙了一宿,肯定饿坏了,我记得他爱吃八宝酱鸭……来人,去卧云楼问问,可还有没有?”

  汪扶风听了就对着镜子撇嘴,“他什么不爱吃?”

  大清早的,喝点稀粥得了,还吃什么酱鸭子。

  汪淙忍笑,“子归这会儿巴巴儿过来,必有要事。”

  不多说,秦放鹤进来,果然赶上卧云楼昨晚卖剩下的最后一只油亮亮肥腻腻八宝酱鸭子,十分开怀。

  自家人也不讲究什么食不言,秦放鹤就在饭桌上把苗瑞的折子和自己的推论讲了。

  汪淙听罢,赞不绝口,“难为你想得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