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29章 静坐战(2 / 2)


在此期间,主动权落到了印军手上。

只是,这么说不够准确。

当时,印军的麻烦更大。

什么麻烦?

回到伯坦果德,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,为100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,并且清理战争废墟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伯坦果德的100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。

当然,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。

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,印军就发起了反击。

什么反击?

针对查谟的反击。

可惜,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,印军高层才意识到,只靠步兵,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。

很简单,在平原地区作战,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。

那么,在山地呢?

同样是送死。

印军在积极反击,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。

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,巴军所做的,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,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。

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,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,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。

其实,这些零散的据点,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。

为啥?

巴军掌握着制空权,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。

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,问题还不大,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。

大规模进攻,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。

显然,在山地作战,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。

在过去几十年里,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?

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,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。

此外,随着战线稳定下来,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,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。

其实,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。

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,在反击的最初阶段,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,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。

巨大的伤亡,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。

虽然印度当局,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,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,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。

结果就是,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,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,准确的说是开小差。

啥意思?

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,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,或者说执行不到位。

打到后期,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,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。

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,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。

总而言之,不止是士兵,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。

这样的军队,还能打胜仗?

当然,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,印军高层也认识到,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。

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,在新形成的战线上,也就是克什米尔与印度的边境线上,双方进入了静坐战阶段,都没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最多只是偶尔放冷枪,提醒对方,自己还在防线上。